李 玲 曹 華
心理性毒癮比生理性毒癮更難戒除,因此,對戒毒人員進行系統的心理干預,成為防治復吸工作的重中之重。
團體心理干預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對團體成員進行指導與幫助的過程。它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學會觀察和學習他人、體驗團體情境中發生的情緒,促進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并學會調整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學習新的處事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心理干預的規模從幾人、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團體領導者可以一人同時對多人,充分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僅如此,團體心理干預與個體干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個多向溝通的過程,每個成員在受到他人幫助的同時也可以回饋幫助他人。在團體里,每位成員都像一面鏡子,他們可以通過別人這面鏡子來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也可以通過自己這面鏡子去影響他人,提供自己的良好經驗,最終,團體成員在安全、平等的氛圍中,從多角度充分利用成員間的反饋信息,從而達到消除負性情緒、改變原有的不良認知和行為的目的,促進自我的全面健康發展。
正是基于這種人際互動特征,對戒毒人員進行團體心理干預不僅能夠促進他們在互動中增強自我了解和自我發展,幫助他們更客觀地評價自己,而且能夠發展戒毒人員的社會性,改善其人際關系,增強其歸屬感和責任感,這也為戒毒人員生理脫癮后的康復訓練以及預防復吸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國內外都有一些較為成熟的團體心理干預方法,例如心理康復治療模式、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認知行為療法、薩提亞模式團體心理干預等。
治療集體(Therapeutic Community)是心理康復治療的主要模式之一。它在幫助吸毒者心理康復、毒品戒斷和回歸社會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主要做法是使有吸毒經歷并已成功戒斷者和正在戒毒的人生活在一個有組織的集體康復機構中,通過同伴間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方式來促進個體的行為、情感、認知方式的改變和自我完善。成功戒毒的人員由于自身經歷,能夠更加理解吸毒者的心理,可以為吸毒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和支持,同時起到角色示范作用。
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是事先確定干預主題、設計干預計劃,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步驟與技術來實施心理干預的一種方式,具有目標明確,活動流程程序化以及參與人員固定不變等特點,這種有序性也保證了戒毒小組內成員間的信任和認同。對戒毒人員進行“環境適應、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意識、家庭關系”等固定主題的團體心理干預,能夠幫助戒毒人員解決消極自我認知、人際關系敏感、情緒不穩定、親子關系不良等心理問題,這也對他們戒除心癮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認知行為療法主要以個體的不合理認知為抓手,通過改變個體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事件的看法與態度來解決心理問題。它具體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認知的重塑,第二步是情緒的轉變,第三步是行為的改造。認知行為療法認為毒品成癮是一種習得行為,這種行為通過條件反射建立后,可以泛化到一系列與吸毒有關的誘因上。由于戒毒人員缺乏應對的知識和技能,戒毒動機不強烈,信心不足,當遇到這些誘因時非常容易復吸。團體認知行為干預通過一系列設置,改變戒毒人員的自動思維并挖掘其內在資源,幫助戒毒人員補充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學會誘因識別、渴求和復吸應對、情緒和壓力管理,從而增強戒毒人員戒毒的動機和信心,起到戒除毒癮的作用。
薩提亞模式以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為基本哲學思想,提倡以人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它的最大特點是以人為本,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薩提亞模式堅信所有人都具有從善和獲得完整性的潛力。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資源時,他們就會改變,并積極尋求能夠促進健康成長的新知識和新環境。薩提亞模式的人文關懷特征,能夠幫助戒毒人員努力去促成改變,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更多的選擇、更加負責任、更加和諧一致的更完整的“人”。
綜上可見,團體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戒毒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對戒斷毒癮具有促進作用,而在實踐運用中,應著重關注活動方案的設計,結合戒毒人員的實際情況,調動其活動積極性,突出人本主義,做到尊重、共情與積極關注,采用熱身活動、熱點話題討論、家庭作業等靈活多樣的輔導形式,充分鼓勵和接納戒毒人員,使其能夠在這個模擬的社會環境中習得更多的適應性規則。
(作者李玲系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曹華系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
甘肅禁毒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或建立鏡像 您是第 位訪客
通訊地址:蘭州市廣武門街道黃河沿38號 投稿郵箱:gsjdw@163.com
甘肅省禁毒協會 主辦 隴ICP備2000002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