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 王小麗
攻擊行為是指有動機、有目的、有意圖地對人們的身體、動物和其他目標進行傷害或破壞的行為。攻擊包括軀體攻擊、言語攻擊、物質攻擊和自身攻擊。行為醫學認為攻擊是基于憤怒、敵意、憎恨和不滿等情緒,對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標所采取的破壞性行為。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社會學因素、精神疾病等。研究顯示,吸食毒品會使人出現精神亢奮、意識紊亂、偏執、暴躁、行為失控等異常行為,甚至出現自殺自殘、攻擊他人、暴力抗法等極端危險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近年來,毒品成癮者的攻擊性問題越來越引發研究者的關注。
毒品成癮者高水平的敵意和攻擊性與其行為的沖動性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說,個體沖動性越高,攻擊性越強。有研究發現,毒品成癮者行為抑制能力受損,沖動性水平較高。長期慢性使用毒品會導致大腦額葉區域功能紊亂,而額葉損傷與沖動性具有較大相關性。毒品成癮者具有較高的行為沖動性,而高沖動性與高攻擊性具有較大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推測毒品成癮者的毒品依賴行為與攻擊性也具有較大的相關性。然而,沖動性作為一種特質,到底是毒品成癮者本身所具備的,還是由于毒品成癮導致的?研究者認為,沖動既是藥物使用的決定因子,也是藥物使用的結果。作為決定因子,沖動性特質和瞬時沖動“狀態”都可能增加藥物使用傾向。而藥物使用的急性或慢性影響可能會增加沖動行為,這反過來可能又會進一步促進藥物使用。相關研究也發現,毒品濫用后有渴求感的對象沖動性更高??是笫且环N強烈的主觀欲望和對毒品的強制性內驅力,不論是可卡因成癮者、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等,其渴求感均與不同濫用者中沖動性具有相關性,渴求可能導致個體認知控制能力的下降,繼而增加沖動性和攻擊性行為。
那么,針對這種由成癮引發的攻擊性問題,應該怎樣去干預呢?首先,可以從藥物和心理兩方面著手進行戒毒治療。一方面采用藥物治療破壞其生理性依賴,另一方面采用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等心理矯正方法破壞其心理性依賴。戒毒者必須在一定時間段內與社會切斷聯系,才能保證戒毒的有效性。其次,可以采用團體心理危機干預。在團體的環境下為毒品成癮者提供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并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進而減輕或消除心理疾患,激發個體潛能以預防或解決問題。最后,可以采用教育治療。這是一種使人們異常行為發生有意義改變的治療方法,心理戒毒工作人員通過與醫生、家人等的合作,對毒品成癮者共同進行教育,達到治療的目的,過程中須強調對毒品成癮者的鼓勵,通過溫和的、循序漸進的訓練來改變其異常行為。
毒品成癮帶來的攻擊性問題會對社會公共安全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對毒品成癮者的攻擊性行為進行有效干預,不僅能夠幫助毒品成癮者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舉措。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等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助于逐步完善對毒品成癮者攻擊性行為干預的體系框架,并改進相關技術方法。
(作者曹華系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王小麗系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學生)
甘肅禁毒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或建立鏡像 您是第 位訪客
通訊地址:蘭州市廣武門街道黃河沿38號 投稿郵箱:gsjdw@163.com
甘肅省禁毒協會 主辦 隴ICP備20000024號-1